史书记载:“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这条材料反映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 B.方田均税法 |
C.均田制和租调制 | D.宗主督护制 |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C.社会政局动荡 |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以下史料能够佐佂这一观点的有 ( )
①《吕代春秋》:“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②《农书》:“用粪犹用药也。”
③《商君书》:“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④《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央视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决赛已经落幕,来自杭州的陆佳蕾最终成为捧杯者,下图为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所示的四个字,分别为:春、夏、秋、冬。其中“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寓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寓意夏长;“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寓意秋收;“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寓意冬藏。由此我们可以推测
A.甲骨文以记载种植活动为主要内容 |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
C.中国古代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
《后汉书》有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 | B.苛政导致脆弱小农破产 |
C.铁犁、牛耕在江南普及 | D.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皇权专制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③④⑤ |
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下图),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 )
A.士族享有等级特权 | B.土地兼并严重 |
C.中央集权被侵蚀 | D.封建等级森严 |
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 期 |
内 容 |
备 注 |
春 秋 战 国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 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发展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以下有关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井田制相类似,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
B.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生产积极性提高 |
C.该制度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 |
D.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土地私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
B.减少犁耕依赖 |
C.生产日趋专业化 |
D.注重精耕细作 |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 B.铁犁牛耕 |
C.耜耕 | D.耦犁 |
有人为简化教材内容,利用公式表示概念间的基本关系,下列表述基本正确的是
①小农经济 =农业+ 家庭手工业
②资本主义 = 商品经济+雇佣关系
③发昌机器厂 = 地主阶级+ 近代企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国家干预 + 垄断资本主义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
安徽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下表据《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统计,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时期 |
先秦 |
秦汉魏晋南北朝 |
隋唐五代 |
宋元 |
明清 |
人才数 |
3 |
55 |
34(隋3,唐19,五代12) |
186 |
536 |
A.隋唐五代人才少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说明经济重心未开始南移
B.五代时期人才数量多于隋朝反映了乱世比盛世更易造就人才
C.明清时期人才数量最多反映了封建社会仍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D.人才数量总体不断增长反映了安徽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