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反映出( )
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 |
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
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B. |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C. |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
D. |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 B.抑制了土地兼并 |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
一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一种说明更为合理( )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实施稻麦轮种的证据 |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年月,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 |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是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
D.诗文描写大多不准确,肯定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研究中 |
下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 B.祈盼丰收 |
C.庄稼收获 | D.祭祀谷神 |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皇权专制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③④⑤ |
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唐朝江南一带的农民,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A.空暇之时,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 |
B.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 |
C.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存点纸币 |
D.用彩瓷装饰房子,用煤做饭取暖 |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
数量 |
产量 |
收入(白银) |
稻 |
30亩 |
90石 |
90两 |
桑 |
10亩 |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
125两 |
家禽 |
58头 |
(略) |
55两 |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
“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种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服徭役、兵役。”中国古代的这种土地制度:( )
A.是整个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 |
B.以国家握有大量的土地为前提 |
C.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存在的基础 |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重要变革,其表现之一是( )
A.青铜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 B.出现新型灌溉工具翻车 |
C.代田法用力少而得谷多 | D.农用动力的革命性变化 |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
B.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
D.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特点 |
B.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中的农民劳动积极性 |
C.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男女分工明确 |
D.棉花种植普及,棉布已经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