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就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从材料判断,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直接推动力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
C.巩固北魏统治 |
D.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减少犁耕依赖 | B.经营更趋市场化 |
C.注重精耕细作 | D.生产日趋专业化 |
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 |
出土地点 |
陕西 |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
山东 |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
山西 |
平陆枣园 |
续表
内蒙古 |
和林格尔 |
江苏 |
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资治通鉴》载:“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 当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以供糗粮,设牧监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加强边疆行政管理与军事部署 | B.从内地迁移百姓巩固边防 |
C.加强道路建设以运输军械军粮 | D.从军事角度实施屯田戍边 |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
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 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
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 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
一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一种说明更为合理( )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实施稻麦轮种的证据 |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年月,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 |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是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
D.诗文描写大多不准确,肯定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研究中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一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一种说明更为合理( )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实施稻麦轮种的证据 |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年月,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 |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是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
D.诗文描写大多不准确,肯定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研究中 |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 | B.精耕细作 |
C.铁犁牛耕 | D.自给自足 |
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 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B. |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C. |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
D. |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
数量 |
产量 |
收入(白银) |
稻 |
30亩 |
90石 |
90两 |
桑 |
10亩 |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
125两 |
家禽 |
58头 |
(略) |
55两 |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