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下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
B.小农经济阻碍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
C.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且占据主导地位 |
D.小农经济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的瓦解 | B.分封制恢复 |
C.均田制受到破坏 | D.“市”突破空间限制 |
《福建史志》记载:南宋建安、瓯宁两县(今建瓯)共有进士994人,占全国进士总数的三十四分之一。为全国之冠。其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火量南迁 | B.闽北书院教育兴盛 |
C.经济政治重心南移 | D.建安雕版印刷发达 |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资金 |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
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
一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一种说明更为合理( )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实施稻麦轮种的证据 |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年月,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 |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是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
D.诗文描写大多不准确,肯定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研究中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一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一种说明更为合理( )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实施稻麦轮种的证据 |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年月,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 |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是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
D.诗文描写大多不准确,肯定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研究中 |
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这说明
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 |
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 |
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 |
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黄金、白银开始了在世界的流荡,从美洲流入了欧洲,从欧洲流入了中国,它留在中国,好象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中国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①当时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②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
③当时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④当时中国的冶金技术相对落后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古代“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 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
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 | 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
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 | 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 |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
数量 |
产量 |
收入(白银) |
稻 |
30亩 |
90石 |
90两 |
桑 |
10亩 |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
125两 |
家禽 |
58头 |
(略) |
55两 |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