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春牛”是我国立春时节重要的民俗节目(春牛是泥捏纸粘的假牛,也叫“土牛”),到周代,迎春鞭牛活动正式列为国家典礼。“鞭打春牛”的习俗,能反映出
A.我国古代高度重视动物养殖业 | 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并推广 |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 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巨大影响 |
关于秦朝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
A.《史记》的记载 | B.秦简的记载 | C.民间的传说 | D.史家的学术观点 |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朝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依据性别的分工方式 | B.耕织结合的田园生活 |
C.世代相承的学艺传统 | D.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 |
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 )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 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
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 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
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
B.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专制的产生 |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 B.铁器牛耕的推广 |
C.国家走向统一 | D.封建制度的确立 |
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
概念 |
理解 |
A |
重农抑商 |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 |
B |
实业救国 |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中国的危亡 |
C |
盐铁官营 |
官府对盐和铁的生产实行垄断 |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
诗句“帆樯北持湖湘蜀,楼橹南通岭海航”,这是翦伯赞对下列我国古代哪一项工程的赞颂( )
A.灵渠 | B.都江堰 |
C.郑国渠 | D.大运河 |
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百姓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这主要反映了
A.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 |
B.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
C.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 |
D.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 |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
D.生产关系经历自下而上变革 |
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
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