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宋代垦田数为7亿亩,且亩产量比唐代提高1.5倍。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 )
①人口的增加 ②均田制的实施 ③高产水稻的引进 ④曲辕犁的推广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
①刀耕火种 ②江南地区稻麦兼种 ③使用翻车灌溉 ④使用曲辕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B.高转筒车的发明 |
C.耦犁技术的普及 | D.曲辕犁的推广 |
耕作方式的改进对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 B.铁犁牛耕 |
C.石器锄耕 | D.木器驴耕 |
在我国传统的诞生礼仪式中存在着生男仪式繁、生女仪式简的习俗,其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的影响 | B.封建制度的存在 |
C.小农经济的制约 | D.佛教文化的浸润 |
中国的汉字充满时代的气息,具有时代的特征。右图这个字不能得出的时代信息是( )
A.耒为主要农具 | B.实行井田制 |
C.小农经济为主 | D.属于农耕文明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特点 |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
B.土地兼并严重 |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
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有( )
①推广牛耕 ②修建都江堰 ③开凿灵渠 ④商鞅变法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 |
《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日鱼鳞图册。”下列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
A.鱼鳞图册是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 |
B.鱼鳞图册是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 |
C.鱼鳞图册是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 |
D.鱼鳞图册是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 |
唐代经济学家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下列措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商鞅“重农抑商” | B.北魏推行均田制 |
C.北宋“不立田制” | D.张居正“田赋征银” |
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下图),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官吏无论佔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
A.士族享有等级特权 | B.土地兼并严重 |
C.中央集权被侵蚀 | D.封建等级森严 |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 |
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
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