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 B.手工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
C.商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 D.重农抑商的基本特点之一 |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 B.封建王权的强化 |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 D.上层建筑的变化 |
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 |
出土地点 |
陕西 |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
山东 |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
山西 |
平陆枣园 |
内蒙古 |
和林格尔 |
江苏 |
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基本仍属小农经济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国家博物馆的展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和突出成就。图中两件展品存放的展台应属于
A.西周时期 | B.战国时期 | C.秦汉时期 | D.隋唐时期 |
某位学者对中国古代农业提出这样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牛耕和铁农具使用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县制出现 ④重农抑商政策提出 ⑤商业中心出现
A.①④⑤ | B.①②⑤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 D.最大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
《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B.“除井田,民得卖买” |
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脆弱性 | D.连续性 |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基本仍属小农经济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 D.生产关系的变革 |
“……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词吟咏的水利工程是( )
A.芍陂 | B.都江堰 | C.灵渠 | D.郑国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