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特点 |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材料体现出
①重视农业生产 ②关注农民利益 ③抑制商业发展 ④力求社会稳定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
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一枚,“华夏暖春,古税千年成历史;人民顺意,新程万里创文明”。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 )
A.西周 | B.春秋 | C.战国 | D.秦 |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推断 (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租佃关系,这一关系的日益普遍带来的影响是( )
A.政府收入大大提高 | B.阶级矛盾得以缓和 |
C.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 D.通过经商盈利买地 |
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
A.商鞅变法 | B.公田的大量抛荒 |
C.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 D.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
明朝中叶以后,在纺织业出现的新现象是( )
A.纺织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 B.官营手工作坊产品精美 |
C.丝织品远销国外 |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史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 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 D.生产关系的变革 |
下列引文能够反映井田制实质的( )
A.“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
C.“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
考古发现有穿鼻环的青铜牛尊,其时代为春秋。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司马牛,字子耕。这些现象反映
A.春秋时期牛作为重要畜力用于耕作 | B.春秋时期青铜器皿造型取材广泛 |
C.春秋时期人们取名字已不拘小节 | D.春秋时期人们敬佩牛任劳任怨的精神 |
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 B.鼓励土地买卖 |
C.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 | D.禁止开垦荒地 |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