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通过该记载我们可以确信春秋时期( )
A.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 B.已经使用牛耕 |
C.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 | D.社会秩序混乱 |
《礼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采邑)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反映了西周土地制度的特点是( )
A.土地国有制 | B.家族占有制 |
C.土地私有制 | D.等级占有制 |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A.宗教习俗 | B.农业生产 | C.祭祀祖先 | D.纪念庆典 |
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说明中国出现了
A.原始商业 | B.制定了历法 | C.原始农业 | D.城市兴起 |
《旧唐书•郑注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
B.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 |
C.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D.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如下四字,它们依次象形:植物生长的形状;草木繁茂之状; 果实累累,谷物成熟;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可以得出( )
A.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
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
C.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
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
国家博物馆的展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和突出成就。图中两件展品存放的展台应属于
A.西周时期 | B.战国时期 | C.秦汉时期 | D.隋唐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使用 ③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明史·食货志一》记载“ 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鱼鳞图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
B.鱼鳞图册可以作为封建政府征派赋税徭役的依据 |
C.明代鱼鳞图册中记载的土地性质为封建土地国有 |
D.鱼鳞图册的编订不可能从根本上限制封建土地兼并 |
国家博物馆的展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和突出成就。图中两件展品存放的展台应属于
A.西周时期 | B.战国时期 | C.秦汉时期 | D.隋唐时期 |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南宋的一部农书中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序。能知事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这表明
A.南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达到巅峰水平 |
B.只有勤于稼穑才能保证比较好的收成 |
C.适时耕种能保证农业生产计划的完成 |
D.作物种植要因地制宜且灵活安排农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