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C. 商品经济的发达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 B.西汉的白渠 |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 D.汉代治理黄河 |
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 )
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
C.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
文献记载:“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这里的“此渠”是指
A.郑国渠 | B.都江堰 | C.灵渠 | D.井渠 |
《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图片是 ( )。
A.司母戊鼎 | B.“废井田,开阡陌” |
C.曲辕犁 | D.交子 |
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
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 )
A.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 | B.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 |
C.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 | D.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
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 B.推动水利的兴修 |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
实行均田制的时期包括
A.东汉和西汉 | B.东汉至唐朝 | C.北魏至唐朝 | D.宋朝和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