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提出“豆类作物是谷类作物良好的前作”……“谷类必须发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稻,无所缘,为岁易为良”……如果在桑田中间作小豆,绿豆等作物,会“二豆良美,润泽益桑”,而如果在大豆地里间作麻,则会出现“扇地两损,而收并薄”的局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间作制度 |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
C.南北朝农业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
春秋末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开垦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 ( )
A.500亩 | B.300亩 | C.200亩 | D.100亩 |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 B.宋朝 | C.元朝 | D.明朝 |
2011年是兔年,用“兔”“虎”“牛”等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
孔子有两个学生的字号带有“牛”字,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他们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农民可以接受教育 | B.牛耕的出现 |
C.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 D.铁器的产生 |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
分析下图,能从图中数据得到的不合理结论是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
B.农耕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C.隋唐制度完善水旱灾害较少 |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但经济仍然发展 |
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 B.小满芝麻芒种谷 |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 D.黄牛过河各顾各 |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 B.都江堰 | C.漕渠 | D.白渠 |
“昼出耘天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里所反映的经济形式是
A.刀耕火种 | B.集体协作 | C.小农经济 | D.庄园经济 |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龙首渠 | D.成国渠 |
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
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带有开放性 ( )
A.①③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