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困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
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 |
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 |
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 |
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 )
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
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
C.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
D.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2分)
材料三:19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国家能力此消彼长,深入影响着世界格局。
(3)依据材料三,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状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材料四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
年代 |
1950 |
1960 |
1970 |
与日本的贸易 |
+2.4 |
+2.0 |
—15.9 |
—19.4 |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
+2.0 |
+10.7 |
—5.8 |
—17.8 |
注:+为顺差,一为逆差。
一一《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美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五: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5)概括材料五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
《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
A.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 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一有关七仙女和董永美丽传说的戏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这就是
A.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
B.冶炼技术世界领先 |
C.戏曲艺术独领风骚 |
D.刀耕火种是主要耕作方式 |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
人口(人) |
人均土地(亩/人) |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
27355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
102750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
208095796 |
3.56 |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 B.精耕细作 | C.男耕女织 | D.集体耕作 |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其内容极为广泛。从该书中可以查阅到
A.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等技术在北方的应用 |
B.水排、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制作工艺 |
C.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
D.耧车、曲辕犁等农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 |
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对变革生产关系、促进封建制确立作用最大的是( )
A.“令民为什伍” | B.“燔诗书而明法令” |
C.“为田开阡陌封疆” | D.“平斗桶权衡尺丈” |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
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
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
下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
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孙吴 | B.东晋南朝 | C.中唐以后 | D.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