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图8),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
A.士族地主享有等级特权 | 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强 |
C.租佃关系开始产生 | D.中央集权受到侵蚀 |
《宋会要辑稿》载:“(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说明( )
A.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 |
B.生产技术的进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
C.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地主的收入 |
D.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 (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据此可以推断( )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入关后,编成《赋役全书》,颁行全国。政府通知民户纳银米数额。地方官往往不公开款项,另立名目,恣意课取。田赋、丁役是正税,田赋分田、屯田,各分上中下三则,征税时又分本征、折征等情况,各征项又分各类谷粱,纳银、纳钱前后不一,各省不同。
康熙五十一年,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一年的总人口数征收丁银,共335万余两,以后增加丁口不加丁银。但出现丁银负担不均、苦乐不均的现象。有地方官提出把丁银摊入田亩统一征收。广东、四川实行“田载丁而输纳,丁随田而买卖”。直隶、山西、江苏等省奏请实行这一政策。雍正年逐步推广全国。
正税之外,尚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如“火耗”,即借口赋银散碎,需熔炼银锭上缴,运输、熔炼有损耗而加派多征,名曰“火耗”(又称羡耗),因火耗不上交,地方官员便肆意加征,以饱私囊。雍正二年有地方官提出火耗充公。朝廷规定“羡耗必宜归公,养廉须有定额”。按官职高低,从上交的部分“火耗”中发给官吏“养廉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归纳清初赋税征收的特点。
(2)据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推行赋税改革的作用和实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苏轼提出:“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国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然以今之法观之,特便于徭役而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特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明代冯梦龙曾提出:“不若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清代学者洪亮吉则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微,所出者愈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求出市。此即终岁遑遑,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不肖者遂至于生攘夺之患矣。”
——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曾提出“大地百物之产,可以供生人利乐之用者,其界未有报,其力皆藏于地,待人然后发之。”因此“尽地力者,农、矿、工之事也。”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薛福成认为西方国家“善寻天地,天涯海角,无阻不通,无荒不垦。彼以此治民,虽人满,何尝不富也”。因此,他主张与巴西、墨西哥等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许其招纳华工”。孙中山则提出,一方面,“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麇聚之贫民无所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地区,都是“土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过百万,生齿之众需地以养”。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则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1918年出版的陈长蘅的《中国人口论》,认为“今日之中国不能以民众为可恃,而应当力求国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
——李永芳《中国近代人口管理思想述论》等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共同的人口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以后人口问题突显的社会经济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的人口管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人口思想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下列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和技术发明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④③ | B.②①③④ |
C.②③①④ | D.③②①④ |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 B.减少犁耕依赖 |
C.生产日趋专业化 | D.注重精耕细作 |
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94% |
秦 汉 |
117(全国) |
1048.35 |
5.72 |
94% |
魏晋南北朝 |
122(北方) 215(南方) |
1167.7 |
3.85 |
90% |
隋 唐 |
124(北方) 328(南方) |
1450.92 |
6.42 |
90% |
材料二 据史载,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佃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5 分)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国计民生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1900-1930 年的移民
自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蒙地放垦工作 “由暗转明”,禁垦蒙地的政策被放弃,“走西口”也成为北方各省百姓光明正大的选择。而在光绪三十年(1904 年)之后,东三省移民活动也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闯关东”的人们从此摆脱了政治的束缚。……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所制定的相关章程条例有:《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边荒承垦条例》、《黑龙江清丈兼招垦章程》、《吉林 全省放荒规则》、《绥远清理地亩章程》、《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奉天试办山荒章程》等。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进而提出了《移民与开发计划》,并为此设置了移民局及东北招垦委员,这些积极的招垦措施对于移民运动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1931-1945年的移民
1937 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 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 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 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 20 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 万户、500 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开拓 民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以上材料均选自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著民族首领充当地方各级土官,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军政机构,允其世袭。随着西南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民族之间的通婚、杂居日益普遍,土司地区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出于经济上的强烈要求,各民族人民也希望打破人为的界限,实现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统一。土民与土司的矛盾日益激化,土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严重动摇了土司制度的根基。由于土司的抗拒朝命甚至拥兵反叛,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清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勘定噶尔丹之乱后,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清朝经济发展,国库充裕。清雍正年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废除土司,改由朝廷派流官统治。 雍正朝“改土归流”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有计划、有步骤以武力征服,第三阶段以声势推动自动“改流”。 “改土归流”使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
——摘编自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
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年间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条件。
(2)简析“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 B.减少犁耕依赖 |
C.注重精耕细作 | D.生产日趋专业化 |
宋代以首都开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 闲民”。这说明宋代( )
A.户籍制度难以为继 |
B.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
D.农业经济走向衰落 |
明代工商业虽然受到赋税政策的制约,但是,其进步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洪武(朱元璋年号)年间,免书籍农具税;永乐元年,免军民常用杂物等税,凡嫁娶丧祭,时节礼物,染练自织布帛,农器,车船运载非贩卖货物,各处小民挑担蔬菜,溪河货卖杂鱼,竹木蒲草器物,并常用器物,铜锡器物,日用食物,一律免税。
材料二 万历时改税率,派阉官监税,遍满全国,名义上十分取一,实际并无定章,土豪无赖,贿阉官得指挥、千户等名号,各据水路通路,每隔数十里,立旗设厂(税卡),搜索旅客行李,任意掠夺。又穷乡僻村,米盐鸡豕等小贸易,称为土商,一律课税……
——以上材料选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明)二百余年,天下金银,纲运至于燕京,如水赴壑。……多故(战争爆发)以来,在燕京者既尽泄之边外,而富商大贾、达官猾吏,自北而南,又能以其资力尽敛天下金银而去。……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
——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
材料四 传统经济过程没有确立“过程的公正”,而这是建立近代经济(规范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也是使传统经济国家走出那种“繁荣-崩溃”往复循环的怪圈所必需的。……它(传统国家)没有遵循“最初财产来路清白,此后的财富积累是通过自由交易实现的”
——选自秦晖《传统十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初免税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赋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财政困难的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过程公正”的含义。运用前三段材料,说明明朝经济难以成为“规范的市场经济”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