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说文》中说:“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注:人耕曰耕,牛耕曰犁。)”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古代先民早期使用的松土工具是耒耜 |
B.牛耕在春秋时期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
C.早期“耕”的动力是人 |
D.耜耕不能代表奴隶社会最高的生产水平 |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B. | 资本主义的萌芽 |
C. |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 D. |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反映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分散性 | D.脆弱性 |
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
A.神话传说时期 | B.春秋战国时期 |
C.汉朝时期 | D.唐朝时期 |
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
B.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
D.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
下图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D.先进的纺织技术 |
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下表是明朝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后田地面积升降的变化情况,对表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杭州府 |
湖州府 |
嘉兴府 |
田减少量 |
31顷 |
79顷 |
1354顷 |
地增加量 |
184顷 |
28顷 |
1560顷 |
A.地的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发展较快
B.田少地多说明当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改田治地体现了“重农”思想加强
D.田的减少反映了传统性农业的发展
随着个体小农经济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以下资料可以用来研究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是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gu)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
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 | 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
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 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
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民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这主要反映了( )
A.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 |
B.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
C.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 |
D.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 |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
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 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
下图所反映的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时期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
B.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
D.贵族争夺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