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我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
A.稻和麦 | B.玉米和甘薯 | C.大麦和小麦 | D.粟和稻 |
《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出古代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
A.种植五谷 | B.精耕细作 |
C.铁犁牛耕 | D.男耕女织 |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 | B.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
C.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 D.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
C.政府不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
【原创】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说:历史绝不是用叙述写成的,它总是用凭证或变成了凭证并被当作凭证使用的叙述写成的。依据此观点,中国古代符合此要求的历史事件是
A.女娲补天 | B.神农制耒 | C.大禹治水 | D.武王分封 |
《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A.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B.目的是维护土地国有制 |
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 D.有效提高了土地的产量 |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钱穆《国史大纲》)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 |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
C.租种的诸侯土地 |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
羊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家畜之一。在距今约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中就已经出现陶型羊的形象。商代用羊的肩胛骨占以问凶吉,甲骨文中就有羊的象形文字。有人统计古代典籍《诗经》中讲到羊的诗篇有13篇之多。可以说(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羊的国家 |
B.先秦时期羊是古代先民尊崇的吉祥动物 |
C.羊的温顺、亲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折射 |
D.“羊文化”与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 |
中国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有( )
①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②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③先进的灌溉工具的出现
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
B.经济重心已经转向湖广 |
C.太湖流域取代江浙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 |
D.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日趋缓慢 |
《魏书·食货志》记载:“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该土地制度最终废弛是在
A.北魏前期 | B.唐朝后期 |
C.两宋之际 | D.元末明初 |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
A.精耕细作 | B.奖励耕织 | C.土地私有 | D.重农抑商 |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 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