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依据下图展示,空格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
A.世卿世禄 | B.才能道德 |
C.文化文章 | D.门阀地位 |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
C.《论清代军机大臣与丞相的权力制衡》 |
D.《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下图三个画面再现了不同时期皇帝和宰相商讨国事的不同情景。这反映了( )
A.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
B.皇权的不断加强和相权不断削弱 |
C.服饰和礼仪是—个时代经济的具体体现 |
D.明朝废宰相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
C.郡县制、行省制 |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
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 | 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 |
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 | 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 |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下列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述,正确的是
A.秦始皇首次提出并且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B.汉武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C.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D.清朝设立军机处,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
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职权建立“中朝” |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C.宋代设置通判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
D.明朝直接废除了宰相制度 |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
《日知录》中载:“汉时赃罪被劾,或死狱中,或道自杀。唐时赃吏,多于庙堂决杀,其特宥者乃长流岭南。……宋初郡县吏,承五季之习,赎货厉民,故尤严贪墨之罪。……元史至元十九年敕中官吏,赃罪轻者决杖,重者处死。” 中国古代对赃官严惩的主要目的在于
A.维护法律体系的尊严 |
B.维护和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
C.加强官僚队伍的建设 |
D.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以上变化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预防和治理腐败,中国古代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 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二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三、分权制约——防治腐败的制度经验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在为官、选官、教育、考核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的哪些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