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发现,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思想界在讨论中中国的这种问题时,大都不再使用传统的儒学语言,而改为运用近代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语言。这种现象说明( )
A.传统的君主政体已不再为资产阶级所认同 |
B.清朝专制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 |
C.戊戌变法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下列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名称 |
地点 |
创刊时间 |
出版期数 |
刊期 |
劳动与妇女 |
广州 |
1922 |
11 |
周刊 |
新妇女 |
上海 |
1920 |
25 |
半月刊 |
妇女评论 |
苏州 |
1920 |
9 |
半月刊 |
解放画报 |
上海 |
1920 |
24 |
月刊 |
妇女评论 |
上海 |
1923 |
104 |
|
妇女周报 |
上海 |
1922 |
189 |
周刊 |
妇女与家庭 |
上海 |
|
|
日刊 |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 五四运动的影响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国共合作的推动
1919年,李大钊发文赞成“由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合与友谊的精神构成社会本身的法”的道理。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他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1921年,梁漱溟发文,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这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
B.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 |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D.保守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 |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在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中国近代思潮的主流,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表达最准确的是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立存在 |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
C.某一时期可能几种思潮并存,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
D.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 B.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
C.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毛泽东曾在1945年说:“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949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后句错误 |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前后不矛盾 |
李大钊是中国( )
①第一个歌颂十月革命的人 ②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 ③第一个推动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人 ④第一个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人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其突出特点是( )
A.与中国工人运动密切结合 |
B.由先进的知识分子传播 |
C.由俄国传入中国 |
D.为无产阶级所接受 |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 B.工农运动的发展 |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
A.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 |
B.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
C.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
D.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
20世纪初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并没有阻挡先进的中国人继续“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仅仅进行政治革命还远远不够,还要进行思想革命。这一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直接目的在于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B.倡导民主与科学 |
C.抨击尊孔复古的逆流 | D.传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刘大自在民国七年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
D.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