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在《战后之妇人问题》中指出:“中产阶级妇人的利害,不能说是妇人全体的利害;中产阶级妇人的权力伸张,不能说是妇人全体的解放。我以为妇人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包括男女)专断的社会制度。”李大钊认为( )
A.“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是社会落后的根源 |
B.妇女的解放必须与社会革命相结合 |
C.妇女的联合就能真正促进男女平等 |
D.中国的女权运动应该向俄国的女权运动学习 |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
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
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A.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C.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
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的优点在于
A.理论比较系统全面 |
B.与反帝反封建的工人群众运动相结合 |
C.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D.知识分子起了桥梁作用 |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
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
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阐发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逐成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以上材料说明了( )
A.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的反响 |
C.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
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毛泽东曾在1945年说:“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949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后句错误 |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前后不矛盾 |
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逐成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以上材料说明了 ( )
A.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
C.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在《新青年》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是
A.《庶民的胜利》 |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D.《敬告青年》 |
民国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在《时代与曙光与危机》中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社会了。中国人从发现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 B.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增强 | D.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B.工农运动的发展 |
C.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名列前茅,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②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