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七七’是中国一个承上启下的年头。这一年,我们沉睡了十年的民族醒了,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转折。”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七七事变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恢复高考制度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B.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9年12月,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A.长期 “左”倾冒进 B.缺乏连续性
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具有时代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1年10月,中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中国进行上述学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
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D.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   )
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④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1年10月,中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中国进行上述学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
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D.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2年秋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各院系不设专业,重视外语、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一、二、三年级重在学习基础理论,四年级着重学习专门知识。院系调整后,按照苏联工科大学教育模式按系设立专业,由一所综合性大学变为工业大学。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史学者宋云彬在日记《红尘冷眼》中说:“(某日)晚,参加(浙江省政协丽水调研活动)文教专业组,听取丽水县文教方面负责人之报告,报告扫盲工作者谓经过八昼夜的苦战,扫了五万文盲,每人认识了一千五百字。”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科教兴国”战略正在落到实处
B.“教育革命”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
C.“大跃进”运动波及文化教育领域
D.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收获成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教育体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同时,对旧中国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吸收革命根据地教育经验和借鉴苏联模式,在经济困难、教育落后的条件下,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雏形和体制基础。关于这一时期的教育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
C.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D.启动“211工程”计划和“希望工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入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很多考生已三十六七岁
B.内景:考场中张贴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标语
C.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决策是

A.提出“双百”方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高考制度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B.路线的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
C.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

A.建国初期,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扫盲教育的开展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左倾错误扩展到教育界
C.“文革”期间,教育发展的停滞
D.1977年人们对恢复高考的迫切心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柏拉图的教育贡献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