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发生在一段贫穷而怀着理想的时光里,被称为中国最纯净的爱情。女主人公静秋中学毕业,开始准备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让静秋的妈妈心急如焚……于是静秋妈提前退休,让静秋顶职。回顾历史,此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高考改革成为当今社会热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以“英语的________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先后出现三种主要分法;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不同史观导致不同的历史分期 |
B.重大历史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 |
C.历史分期受到时代变化的影响 |
D.观点②代表了革命史观的主张 |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年份 |
1949年 |
1953年 |
1965年 |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
26.2% |
37.7% |
43.8% |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
33.1% |
14.9% |
6.8%(1962年数据) |
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B.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 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以下是上海电信局制订的改进知识分子工作计划的摘录。促成该计划制订的是( )
A.“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 |
D.“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
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
“‘七七’是中国一个承上启下的年头。这一年,我们沉睡了十年的民族醒了,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转折。”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七七事变 |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C.恢复高考制度 |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1896年《中国环行记》
材料二 以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清末科举》
材料三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时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3)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举制的研究进入兴盛期,“科举学”已成一门专学。根据材料三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科举制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纸质的收藏品充满了历史信息,启迪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下图是一枚1989年教师节邮票纪念封,反映了对教师及教育重视的有关信息。下列最符合这一时期教育发展成就表述的是:
A.人民教育事业开始得到创建 |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
C.文革时期取消的高考开始得到恢复 |
D.《义务教育法》得到贯彻实施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看图回答问题:
图一:西汉讲学图 图二:同文馆旧址
图三:希望小学落成典礼 图四:北京大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开始兴办太学是在哪一朝代?其目的是什么?
(2)据图二,京师同文馆创办于什么时期?其目的是什么?
(3)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是什么?
(4)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21l”工程含义是什么?
下图是“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读图,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
B.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
C.中国的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 |
D.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