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颁布于1936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
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
毛泽东早在1919年11月发表文章号召青年男女:“你们自己的婚姻,应由你们自己去办。父母代办政策,应该绝对否认。”对该文章发表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社会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②中国社会从传统纲常伦理到家庭成员的自由平等 ③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婚姻崇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残余存在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下列属于中西交融的是
①改良旗袍 ②中山装 ③京剧 ④四合院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电影《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1—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
A长跑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C轮船招商局在接运国民革命军 D人们到电影院看《歌女红牡丹》
有轨电车出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注“大众可坐,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廉价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奋斗。”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
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 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 )
A.轿子 | B.马车 | C.轮船 | D.汽车 |
1920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登启事觅偶:“女方是鄂籍(湖北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平等,互相尊重;夫死可嫁,亦可离婚。”但直到1933年,经友人介绍,章太炎才结识了符合条件的汤国梨女士,结为伉俪。这反映了当时( )
A.民主平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 B.男女平等仍是一种前卫思想 |
C.近代媒体转向关注社会民生 | D.新的社会风俗不合国情 |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
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是( )
A.传单 | B.信件 | C.报纸 | D.书籍 |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西式礼仪广为接受 |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辩,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娱乐大众 | B.报道国内外大事 |
C.宣传政治主张 | D.传播商业信息 |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唯物史观 | B.社会史观 | C.全球史观 | D.革命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