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在天上(太阳),70年代在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90年代在腰上(手机),这是对20世纪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这反映了
A.不同年代的人看时间有不同的偏好 |
B.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提高了生活质量 |
C.中国老百姓一直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
D.我国的科学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 |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
B.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够彻底 |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
近代中国的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等原始工具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影响程度不同 | B.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
C.地理环境不同 | D.人们思想意识不同 |
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中记载了一种交通工具,“前后两轮……骑坐其中,以两足踏蹬……两手握横木……如挑沙袋走索之状,不致倾跌,快若飞车”。请问这是
A.自行车 | B.人力车 | C.马车 | D.汽车 |
交通工具的变化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是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④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 |
B.统治者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 |
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 |
D.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的结果 |
“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露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 D.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
晚清时期,中国女报介绍西方的杰出女性时,逐渐从贤妻、孝女转向女爱国者、女政治家。这种变化表明( )
A.革命取代改良成为主流思潮 | B.西方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
C.中国女性的政治地位已与男性完全平等 | D.女报逐渐担当起国民教育的职责 |
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 |
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 | 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 |
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呼吁妇女应得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由、婚姻自主和参政等7种权利,提出“爱自由,尊平权,男女共和”的主张。这表明( )
①主张婚姻自由呼吁妇女参政 ②将提倡女权与民主共和并举
③是民国初年张扬女权的成果 ④将妇女解放同反清革命相连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
上海竹枝词中有云:“清晨相见谷(好)猫迎(晨),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汁(赚钱),如何密四叫先生。”出现这样的表达方式是 ( )。
A.自然地理决定的 | B.传统文化导致 |
C.中西交融的结果 | D.外国侵略的体现 |
下图是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
C.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