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指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促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
B.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
C.导致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
D.推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
一位美国传教士曾于1840—1850年来华传教,他可能亲历的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 B.上海开埠通商 |
C.金田起义 | D.美国人在华开办工厂 |
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 )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
著名学者费孝通说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
近代某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习俗、科学、制度、道德和法律规范等都是从早先更原始更低级的形态发展而来,而这一发展是经由适应和淘汰过程而实现的,在此过程中,个体特性也会做出相应的调适。此观点
A.是对社会发展的唯物主义解释 |
B.为“人民主权说”提供了逻辑起点 |
C.促进了浪漫主义在欧洲的产生 |
D.为列强瓜分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
D.要全面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
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驰 |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说:“在整个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虽有一时的供应不足之虞,但在总体上不觉困难。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发展海外贸易 | B.民众尚未形成国家民族意识 |
C.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 D.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
下列各项为近代不平等条约的条文,出自《南京条约》的是( )
A.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
B.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 |
C.嗣后合众国如有兵船巡查贸易至中国各港口者,其兵船之水师提督及水师大员与中国该处港口之文武大宪均以平行之礼相待。 |
D.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图可知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贸易
A.改变了对华贸易逆差局面 |
B.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
C.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 |
D.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南京条约》第十一条中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条款标志着
A.清政府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 B.华夷观念已经改变 |
C.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 D.中外关系趋于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