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格雷斯顿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来没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可耻的交易而升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
B.为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辩护 |
C.认为鸦片战争是非正义的商业贸易战争 |
D.未看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 |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
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商品输出的要求 | B.垄断贸易的要求 |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 D.资本输出的要求 |
《安德鲁•韩德森至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轻易放过的。”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
①关税自主权 ②内河航运权
③九龙司地方一区 ④香港岛
A.①②④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②③④ |
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 |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B. |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
C. |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
D. |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恩格斯也说过:“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能够为这些结论提供支持的史实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③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④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组织之一。它以“反清复明”为主要口号,其成员主要来自下层劳动群众、三教九流、无业游民以及农民。根据下表判断,这些事件透露出的问题是
1796—1850年的54年间,涉及天地会的事件
事件起因 |
数量 |
“遇事有人帮助,免人欺凌”者 |
26起 |
因穷困而“敛财分用”者 |
15起 |
为抢劫富户而“得财分用”者 |
39起 |
攻掠城镇“竖旗起事”者 |
11起 |
A.近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
B.汉族人民“反清复明”的政治诉求强烈
C.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保障体制尚需完善
D.百姓“均贫富、等贵贱”的意识长期存在
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恩格斯说,侵略战争给了中国以致命的打击,“旧有的小农经济制度,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瓦解”。“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和“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恩格斯这段论述主要是( )
A.揭露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严重的危害 |
B.认为侵略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
C.说明侵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 |
D.强调侵略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制度 |
英国格雷斯顿曾对鸦片战争有过这样的评价-“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高傲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以下表述不符合材料的是( )
A.格雷斯顿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文明国家的耻辱 |
B.格雷斯顿认为鸦片战争是经济利益推动的战争 |
C.格雷斯顿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 |
D.格雷斯顿认为鸦片战争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的战争 |
“冲击一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一刺激一机遇一进步的关
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的一组是
|
外部的冲击 |
中国的回应 |
A |
鸦片战争 |
开启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近代化运动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政权提出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清廷实施军事改革,知识界与民众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
D |
八国联军侵华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
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表明
A.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 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
C.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 D.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①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 ②不赞成使用武力
③肯定了中国抗争的正义性 ④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战争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①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 ②不赞成使用武力
③肯定了中国抗争的正义性 ④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战争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