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郡县制的出现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指出:“在《诗》《书》中,禹的地位是独立的,事迹是神话的;禹是禹,夏是夏,两者毫无交涉。一直到战国以后的文籍里,我们才发现禹是夏代的第一世君主”。对此,郭沫若评价说:“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概是被他道破了。”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有
①顾颉刚先生主要是基于文献考辨,质疑夏朝的存在
②在未获考古学支持前,夏朝存在与否始终无法确认
③《诗》《书》是经孔子编订的,故较为可信
④在郭沫若看来,顾颉刚的考证有其合理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____  _,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空格处应是

A.丞相 B.太尉
C.司隶校尉 D.枢密院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德宗时,分全国为十道,每道设一监察使,派往各地区巡视观察。监察使本是中央官,但后来常停住地方,逐渐演变成了地方长官的最高一级。这样,唐代地方行政机构逐渐由州、县二级制变成道、州、县三级制。下列机构演变历程与此最为类似的是

A.战国的郡 B.秦朝的道
C.汉代的州 D.元代的行省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史》记载:“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从上述史料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化 
②元朝的行省制度时行时废 
③路和府是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④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 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吗
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唐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有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B.科举制不可能令人神经麻木,因而观点有误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帖子的主要问题是八股取士的时间有错误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大学士叶向高曾说:“臣备员(指叶向高谦称自己在内阁凑数)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材料反映了当时

A.君主大权独揽 B.内阁受到六部非议
C.宰相权力极大 D.宦官参政妨碍阁权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作出的应对是

A.开展洋务运动 B.施行“新政”
C.禁止学校读经 D.正式下诏退位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近代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反映了

A.维新变法得到全国支持
B.武昌起义后各地积极响应
C.新文化运动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井冈山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

A.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成立同盟会
C.发动护法运动 D.发起新文化运动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句话是对井冈山特点的高度概括。下列“红”事件发生在井冈山的是

A.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B.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C.彭德怀建立湘赣革命根据地 D.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央视《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描述道:一个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

A.提出了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D.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战期间八路军某刊物报道:“八路军在抗战一年半中,在蒋委员长与战区司令长官的领导之下,在朱彭总副司令及各部各级长官与共产党员的领导之下,协同各部友军,进行了英勇的抗战。”与报道相一致的“英勇的抗战”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大捷
C.徐州会战 D.淞沪会战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声明:“(日本)执迷不悟……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声明发表的直接诱因是

A.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B.国共第二次合作已正式实现
C.太平洋战争爆发及美国参战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第2集团军总司令
孙连仲
第6集团军总司令
扬爱源
第7集团军总司令
傅作义
第14集团军总司令
卫立煌
第18集团军总司令
朱德
第22集团军总司令
邓侯锡

该材料可以说明
A.国民党军队全力承担太原会战的作战任务
B.新四军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和领导
C.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
D.八路军在正面战场曾作出重大贡献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学生在小组研究学习中出现的一幅地图。其研究主题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就 B.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 D.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千秋耻,终当雪……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校歌写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8年1月,美国兰顿公司出版了记者埃德加·斯诺对中国西北地区的访谈实录《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兰顿公司在该书的封面写下:此书告诉你,为什么日本不可能取胜。读者得到的最佳答案是

A.日本侵华战争的性质 B.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凝聚力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春的这段话说明了

A.打垮日本是美国当时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B.中国的坚持抗日使盟国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C.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兵力
D.开辟第二战场迫在眉睫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工厂死在接收上, 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 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②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③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④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来源:2013-2014年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