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对英国来说才真正是一场国家规模的战争。对去清朝来说却只是与回民起义或白莲教叛乱一样,是一个地方性事件。”中国对西方国家侵略的回应说明( )
A.中国传统的自我中心意识根深蒂固 |
B.清政府盲目乐观低估西方文明 |
C.清政府没有意识到这次战争的危害 |
D.鸦片战争只是中英间地方性的冲突 |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不包括( )
A.中国国内主要阶级地位的转变 | B.社会性质的转变 |
C.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 D.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 |
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黄爵滋曾经指出:“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 贩烟之盛,由于吸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可见,黄爵滋认为禁烟应( )
A.严控对外贸易 | B.严惩吸食人员 |
C.提高关税税率 | D.严打贩烟分子 |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条约规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 )
A.在《天津条约》中首先规定 | B.损害了中国的领事裁判权 |
C.在《北京条约》中首先规定 | D.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规定( )
A.违背了清朝外交平等的原则 |
B.体现了中外完全平等、开放交往的理念 |
C.凸显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至尊风范 |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 是指( )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
B.《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
C.《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 B.《马关条约》的签订 |
C.《北京条约》的签订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中记载:“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个战争之后(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成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鸦片战争 | B.中英战争 |
C.通商战争 | D.夷匪犯境 |
《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材料中的观点:
A.正确揭示了战争爆发的根源 |
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
C.严重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战争原因 |
近代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政治上半殖民地,经济上半封建 |
B.一半是半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半封建社会 |
C.半殖民地是指主权遭破坏但未完全丧失,半封建指封建社会开始瓦解但未完全解体 |
D.一半是半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半资本主义社会 |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
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 |
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
C.被迫对中国做有限的让步 |
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 |
鸦片战争前,英国有人叫嚣,中国禁烟“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对英国是很有利的,因为这终于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英国认为战争“有利”主要体现在通过战争可以( )
A.打开中国市场 | B.扩大鸦片输入 |
C.控制清朝政府 | D.开辟通商口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