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
A.一队队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 |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 |
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锐额 |
“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这是英国人在《南京条约》中把上述地区作为通商口岸的理由。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①向中国倾销鸦片 ②掠夺中国原料 ③打开中国市场 ④向中国输出资本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与空白a、b、c、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
A.鸦片走私、民族危机、出超、入超 |
B.开埠通商、民族危机、宗主国、殖民地 |
C.开埠通商、自然经济解体、商品倾销、原料出口 |
D.鸦片走私、财政危机、入超、出超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等开埠口岸设关。这表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
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下列对材料主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
B.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枪火炮 |
C.刀枪火炮都有较大危害 |
D.因吸烟,中国死亡亿万千人 |
2012年,在《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之际,此条约对近代中国的重大影响反复进入学者视野,该条约最能反映当时英国意图的规定是( )
A.勒索大量赔款 | B.协定关税 |
C.开放通商口岸 | D.割占香港岛 |
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
A.邓世昌 | B.林则徐 | C.关天培 | D.陈化成 |
“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依据材料判断,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遏制吸毒,医治官场病疾 |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入侵 |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
如下图所示:臣子对皇上说:“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这样的“安全”局面最早被打破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甲午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鸦片战争 |
“1840年,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获取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国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1895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这是某同学所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无的有( )
A.4处 | B.3处 | C.2处 | D.1处 |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国军事的落后 | B.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
C.中国无世界知识 |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