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某教授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鸦片战争时期“向西方学习”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抗战时期的民族意识觉醒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世界发展的潮流来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影响是:

A.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社会日益半封建化
C.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D.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 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A.表明英国对中国存有明显的歧视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屈辱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己经失去人民支持 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民众对世界情况一无所知 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林则徐致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清朝是当时世界霸主 B.清朝断绝与英国的贸易
C.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 D.林则徐谙熟英国的政情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来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   )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政府某官员上书称,“……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清统治者对西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  
②导致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侵略背景  
④清朝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

A.《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居住、协定关税等特权
B.《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
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三组条款,其共同的危害是(   )
第一组: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第二组: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第三组: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

A.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化
C.严重危害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 D.清政府沦为殒强的侵华工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两伊战争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