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清政府的规定,完粮纳税必须用白银,19世纪30年代末较20年代初农民同是交纳一两白银,而实际上要多卖60%的粮食,其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政治腐败,贪污成风 | B.清政府国库空虚,不断加重赋税 |
C.小农经济破产,物价动荡 | D.白银大量外流,源于鸦片走私 |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l856年,法国外长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并说:“这是一个关系至高无上权益的问题”以上材料表明的本质问题是
A.英法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 B.英法希望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
C.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 D.英国决定用战争来扩大在华利益 |
图1、图2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对比图,这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 | B.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 |
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 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 |
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这反映出
A.领事裁判权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C.居住及租地权 | D.“门户开放”政策 |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表明
A.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 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
C.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 D.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 |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
C.在华开设工厂 |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国科学落后 | B.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
C.中国军事的落后 | D.中国无世界知识 |
近代某条约规定,“1200万为军费赔偿,600万为所销鸦片之赔款,300万为偿还行商拖欠英商之债款”。批准该条约的皇帝是
A.康熙帝 | B.道光帝 | C.咸丰帝 | D.光绪帝 |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
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
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①分析书籍的内容 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③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 ④书籍的知识缺陷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
C.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某国议员威廉·格拉斯顿说道:“他们(中国政府)警告你们放弃走私贸易,你自己不愿停止,他们便有权把你们从他们的海岸驱逐,因为你固执地坚持这种不道德的残暴的贸易……在我看来,正义在他们(中国人)那边。”该议员是就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哪一次战争发表的言论?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入中世纪(在西方一般是指封建时代),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 |
B.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 |
C.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 |
D.“被轰出中世纪”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近代某条约规定,“1200万为军费赔偿,600万为所销鸦片之赔款,300万为偿还行商拖欠英商之债款”。批准该条约的皇帝是( )
A.康熙帝 | B.道光帝 | C.咸丰帝 | D.光绪帝 |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
A.中国军事的落后 | B.中国科学落后 |
C.中国无世界知识 |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C.居住及租地权 | D.“门户开放”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