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年初,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世凯死后,继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祺瑞誓师镇压。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祺瑞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请段祺瑞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6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摘编自好搜百科
(1)段祺瑞与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李时珍的本草之学,谨言踏实,近于现代实证的方法。徐霞客的地理之学,全由亲身旅行各处,乃实际观察之后的记录。……又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茅元仪的《武备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工艺器械的制作过程,并有实绘的图样。凡此均是从理性发为科技的产品。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民主与科学在西方是以理性揭露宗教的黑暗统治而成长起来的;在中国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曾经活跃起来,但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而在清朝以强悍的少数民族统治而停滞了。直到鸦片战争后,在强敌压境的资本主义刺激下才开展起来。
——《陈旭麓学术文存》
材料三 中国由古代到近代的转折,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借鉴西方文化,发挥其固有的融合力,变外来为内在,才进入近代文化领域的。……直到“五四”时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总准则,才得出了中国近代文化要以科学和民主为归依的结论。
——《陈旭麓学术文存》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和科技成就的时代特色。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思想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要说明为什么直到“五四”时“才得出了中国近代文化要以科学和民主为归依的结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选修部分)
张澜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人士,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今之计,政府所执之政策,应急倾注于社会方面,力为民众谋裕其生计,毋使不均。并须速求教育之普及,使民众关于生计得有相当之智识,自由发展。而先知先觉诸人,而将公平正确之国家社会主义著为书报,发为演说,介绍于我国民,使咸晓然于社会主义之真,非同于强盗土匪之掠夺。盖必先求避去无意识之社会革命,使社会秩序不至于破坏。
——1919年4月28日张澜《答梁乔山先生书》
材料二 1949年4月,张澜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说:“这个新的政治制度,将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有制度。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澜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张澜先生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表格,概括出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摘编自《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
材料一 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这个建筑的基础上则形成了一个十分高大的挡土墙,它支撑着一个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据【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请回答:
(1)雅典露天剧场是当时社会繁荣的重要见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的政府采取了什么与此相关的措施? 目的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
(1)依据材料一,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
(3)国共前两次合作以破裂而结束,各带来什么严重后果?(4分)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们走过的2014,饱含敬畏,充满力量。
又一个甲午之年。这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00周年,也是“二战”全面爆发75周年。这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诞生60周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30周年,一位叫做邓小平的中国人诞辰110周年。这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90周年,中英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30周年,柏林墙倒塌25周年。
——新京报2015年1月1日新年社论
(1)材料中纪念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分界线,战前清政府走上自救之路,战后国人走上维新之路、共和之路。“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的核心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学习西方的探索发生了什么本质变化
(2)材料中纪念的新中国成立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是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3)材料中“一位叫做邓小平的中国人”让20世纪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推动巨变发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何意义?
(4)思想理论改变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思想谈谈你对理论创新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关键词表

江南制造总局
《申报》
轮船招商局
发昌机器厂
上海强学会
《时务报》
《青年杂志》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淞沪会战

 
从以上关键词表,就“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九年五月四日荣宗敬向国民发出《倡议书》
尊敬的各企业同仁们:您们好!
1915年前后,各帝国主义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我国内群众展开了声势浩大地反帝爱国斗争,社会上也涌现了实业救国的运动等,这些都使我们的企业取得了极大的增长,迎来了一个发展强劲的时期“短暂的春天”。可我们的企业的生存依然艰难,经常无冤无故地上交各种税收,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而国际市场却被外国资本家们阻挠着、垄断着。……
材料二 这些新兴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的商人阶层和劳动阶层,这些人不同于旧式的不关心政治的商贾和农民,而是对中国在帝国主义压抑下的困境很敏感,并且决心保卫国家利益。这些人大多数居住在城市……从1907年至1917年,这些阶层中至上有一千万人接收了近代教育,被灌输以一种强烈的民主主义者的决心,要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混乱的双重苦难在“救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至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荣宗敬发表《倡议书》的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具备社会转型的条件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主、进步,是人类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
材料三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中的“界碑”是指什么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中国走这样一条道路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2分)    
(2)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出了很多努力,试举两例说明。(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顾维钧(1888—1985年),民国著名外交家,下面是他的主要外交活动大事年表。

1919年
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巴黎和会,要求将德属山东权益直接交还中国;与日本代表就山东问题进行辩论
1920年
出任国际联盟中国全权代表
1921年
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参与山东问题谈判;提出关税自主案等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代表南京国民政府参与对日外交交涉
1937年
向国联提出申诉书,要求其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
1939年
于国联理事会发表演说,呼吁制止日机在华滥炸暴行,理事会通过援华法案
1945年
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并率中国代表团首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947年
指责雅尔塔密约,重申中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
1957年
当选海牙国际法庭法官

 ——摘编自岳谦厚《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顾维钧外交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顾维钧外交活动的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时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例史实,就史实体现的妥协或妥协精神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 年)
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 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 ……(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 ……(而后者) 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 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 其不仅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摘编自杨奎松《何为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 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分)、会有人唱它。 ……(1937 年)9 月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默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 12分)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材料二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三: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历史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悲 剧”的起点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历次斗争”的主要表现。(2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革命必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这一道路的依据 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联合国的成立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