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监督下的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其内容包括( )
①清除了部分法西斯分子②废除了天皇制度
③消除农村封建专制残余④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研究二战后初期的欧洲,下列能够说明“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观点的史实有
①两极格局确立 ②北约成立 ③马歇尔计划推行 ④欧共体成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62年的古巴导弹事件反映的国际关系特征是( )
A.北约与华约的军事对抗 | B.美国与苏联对古巴的争夺 |
C.冷战形势下的美苏争霸 | D.两种社会制度的全面对抗 |
二战后,导致德国和朝鲜半岛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 | B.美苏两个大国的干涉 |
C.文化传统存在较大差异 | D.消灭法西斯势力的需要 |
观察下图,对图中“善意”的正确理解是( )
①扶持控制西欧 ②援助欧洲发展 ③建立北约组织 ④遏制苏联力量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对漫画寓意解读正确的有,美国意在
①遏制共产主义 ②称霸整个世界
③控制西欧国家 ④阻止社会革命
A.①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下列德国历史地图的变化体现了
A.国家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
B.法德关系由对抗仇视到和解合作 |
C.政体由专制到立宪再到共和 |
D.国际格局由冷战对峙到多极鼎立 |
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 )
A.批评了冷战政策 |
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
C.力图缓和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
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
美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 B.抛出马歇尔计划 |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
下面两张战争宣传单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适合用于探究
图1 图2
A.1961--1973年越南战争 | B.1950--1953年朝鲜战争 |
C.1937一l945年抗日战争 | D.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
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指出,苏联这种“秘密,迅速和不同寻常的集结”是“出于预谋的挑衅性地、不正当地改变现状的行动”,这对美国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材料中“秘密,迅速和不同寻常的集结”是指
A.发起朝鲜战争 | B.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 C.成立经互会 | D.成立华约 |
1963年,肯尼迪曾在柏林墙下演说,“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下列对柏林墙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联邦德国修筑柏林墙是防止民主德国人逃入 |
B.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
C.柏林墙的修筑标志着德国分裂 |
D.这标志着美苏对峙加剧 |
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阻断了西欧从东欧的粮食进口线,加剧了二战后西欧粮食短缺的局面。在不断增长的高失业率、因食品短缺导致的接连不断的罢工以及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下,欧洲经济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美国
A.占领朝鲜 | B.侵略越南 | C.实施马歇尔计划 | D.进行军备竞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