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 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 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我们不能夸大,但也决不能忽略这种约束。”上述政治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
B.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C.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 |
D.夏商周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发始于( )
A.秦朝 | B.汉代 |
C.宋代 | D.清朝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是
A.秦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 | B.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
C.秦帝国的结构十分完美 | D.秦帝国的结构维持了持久的统治 |
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郡县时代”对应的是( )
A.秦朝 | B.西周 |
C.黄帝时代 | D.西汉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 B.开创皇帝制度 |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以下地区属于自秦朝就开始归入中央版图的是( )
①云贵地区 ②西藏地区 ③岭南地区 ④东北地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中国古代出现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和某项重要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该项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始于( )
A.西周 | B.秦朝 |
C.唐朝 | D.宋朝 |
从春秋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到秦朝“书同文字”的变化(下图所示),反映出( )
A.汉字开始走向成熟 |
B.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
C.书法发展为自觉的艺术 |
D.从百家争鸣走向文化专制 |
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说明:( )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
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
《剑桥中国史》在评价秦朝时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这里所说的秦朝的成就可以名之为“革命”的主要依据是( )
A.废除了宗法制和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 |
B.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
C.废除了世卿世禄制,皇帝任免各级官吏 |
D.灭掉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
学者 |
内 容 |
徐中约 |
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
张岂之 |
它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
材料三 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创造,却最终在15世纪之后输掉了竞争?写出《枪炮、细菌和钢铁》的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给出了他的见解:因为中国是如此执着的一个中央集权,……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中国,则可以通过一个愚蠢的决定,阻止一切技术的进步,甚至销毁曾经的财富。
——刘十九《小细节里的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在选官制度方面添加了哪些“软件”?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概述其历史作用。
(3)材料三中美国学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是否同意,结合史实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