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 |
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
B.都加强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 |
C.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
D.都消除了社会矛盾 |
《琅玡台刻石》(下图)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维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铭文反映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推崇 |
B.铭文反映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信息 |
C.铭文应是小篆,字体特点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
D.该铭文的描述有一定夸大之嫌 |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段记功石刻说的是(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 B.秦始皇统一六国 |
C.汉武帝开拓疆土 | D.唐太宗贞观之治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 B.更有利于黄帝集权 |
C.制度、法令的统一 |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文字是文化、文明的载体。改变一直以来使用的文字,具有文化革命的意义。
材料一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说文解字·序》
材料二 路德认为, 宗教信仰作为个人内在的事情, 只能通过自己阅读福音直接获得上帝的恩赐。宗教改革早期, 路德并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但此后他逐渐认识到, 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直接阅读拉丁文或希腊文《圣经》的能力, 而对《圣经》一知半解造成的后果是可怕的。为此, 路德一改原有主张, 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 并把拉丁文本的《圣经》翻译成了德语。……在中世纪晚期, 把《圣经》翻译成各种语言文本对促进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应忽视的客观作用。
——《浅析宗教改革对西欧近代教育世俗化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斯的建议;结合所学,简述其目的。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结合所学,简述将《圣经》译成各种语言文本的作用。
据《两汉书·地理志》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平定江南地,在今嘉兴市南湖区置长水县属会稽郡。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可以世袭 |
B.郡守是会稽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
C.会稽郡长官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
D.长水县是会稽郡郡守的封地 |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 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 B.秦始皇统一六国 |
C.汉武帝开拓疆土 | D.忽必烈一定乾元 |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智力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地方管理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