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边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6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出简要评价。(8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6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特征。(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政治制度建设上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对丞相制度的看法。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什么演变趋势?(4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元朝行省图
材料四 我国和苏联的情况很不同。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向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进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周恩来《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1957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平定六国后秦朝疆域扩大的两个主要区域。任选其中一个区域,根据所学知识概述秦朝加强对其控制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郡县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5)综上材料并结合当今社会形势,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第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本朝惩唐朝和五代(梁、唐、晋、汉、周)藩镇割据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久困弱。
——《朱子语录》
(1)材料一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的进步性。(12)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将“一切收了”的。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13)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变中不断的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1)根据图一、图二,概括指出秦朝、汉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管理地方?汉初实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后果,如何解决?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并加以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秦、汉、宋三代在地方管理上共同的趋向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材料三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出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如何评价材料一中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2)明清是封建社会晚期,材料二、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度的消极影响
20分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人……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亡其年世,以遗生民气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清]颜元《习斋四存编》
材料三:有位史学家说“随着九品中正制弊端不断暴露,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政治,可以说利国利民。”而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斯的观点(2分) 依据材料二,指出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2分)
(2)指出李斯与颜元两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3)材料三的两种说法是否矛盾?根据材料并结合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发展和明清科举制的衰落史实,综合叙述该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影响。(10分)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
职位 |
所享有权力范围 |
明代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
清代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
材料四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二、三,概述秦代以后中枢机构的四次大变化。
(2)据材料四,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中央监察机构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 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宵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三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四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
——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并指出其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我们今天在反腐倡廉中应吸取古代哪些教训。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我们雅典)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我们雅典人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议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个统治,一家之言。
——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为什么说“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伟大的创举”指什么?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 汉武帝在选官制度方面添加了哪些“软件”?
材料二 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
学者 |
内 容 |
徐中约 |
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
张岂之 |
它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概述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创造,却最终在15世纪之后输掉了竞争?写出《枪炮、细菌和钢铁》的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给出了他的见解:因为中国是如此执着的一个中央集权,……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中国,则可以通过一个愚蠢的决定,阻止一切技术的进步,甚至销毁曾经的财富。
——刘十九《小细节里的大变局》
(3)材料三中美国学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是否同意,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录了秦统一六国后群臣进行的一场宫廷辩论: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了解了这场辩论的经过,请你想一想:
(1)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诸侯王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目的。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候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 百官志》
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
(2) 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些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分别有什么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