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
A.三公九卿制 | B.皇帝制度 |
C.分封制 | D.郡县制 |
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独制四海之内”。下列制度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禅让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郡县制 |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 B.官僚政治的弊端 |
C.中央集权的削弱 | D.行政效率的低下 |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
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
C.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秦始皇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繁荣 |
B.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
C.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
D.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公元前221年”属于(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
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开疆拓土的有( )
①开凿灵渠,平定岭南
②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委任官吏
③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
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
A.中央集权制 | B.郡国并行制 | C.郡县制 | D.分封制 |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
B.西汉初年分封王国,郡国并行 |
C.唐朝实行行省制 |
D.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 |
防止官吏专制、独裁、腐朽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制度化、法治化。秦汉时期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有( )
①丞相 ②御史大夫 ③太尉 ④刺史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