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
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 | 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 |
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 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
在谈及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今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 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 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百官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的是
A.丞相 | B.御史大夫 | C.太尉 | D.九卿 |
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A.定期朝觐皇帝 | B.监督监察百官 |
C.负责地方行政 | D.拥有世袭权 |
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废除分封制度,建立郡县以后,秦朝(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
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 )
A.秦始皇非常勤政 |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
秦朝的郡县制开辟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先河,下列有关郡守县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地方行政长官 |
B.由皇帝直接任免 |
C.职位世袭并可在辖区内自行铸造钱币 |
D.是皇帝加强对全国各地统治的工具 |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
A.反对郡县制 | B.主张郡县制 |
C.反对中央集权 | D.主张中央集权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
资料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资料乙:“为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资料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资料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A.甲乙丙丁 | B.甲丙乙丁 | C.丙甲乙丁 | D.乙丁丙甲 |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存在监督 |
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影响的角度分析,“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B.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
D.“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郡县制不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
C.二者均有弊无利 |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