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十世纪初,民族主义已发展成为一种威胁欧洲安全的运动,其中有大塞尔维亚运动、泛斯拉夫运动、泛日耳曼运动、法国复仇运动及青年土耳其党革命。……欧洲因而分裂成两大敌对集团,地区事件演变成国际纠纷。1919年9月11日,美国威尔逊总统在圣路易发表演说:一战“是一场商业和工业的战争,而不是一场政治战争。”
中国之所以参加“一战”,是因为晚清以来,中国日益边缘化,精英们在新的国际体系下寻求国家认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机会——若中国加入一方成为战胜国,必然有资格参加战后重新安排世界的和会,挽回半个世纪以来丧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一战对中国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逐渐凸显。中国战后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使部分精英对西方的失望情绪日增,转而效仿刚刚爆发了十月革命的俄国。以俄为师,继续寻求国际化,几乎影响了后来中国六十年的政治走向。
——摘编自张卉妍《一战全史》和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1)根据材料,从原因方面,指出欧洲国家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参战的相似之处,并说明不同点。
(2)有学者说,一战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思潮方面归纳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26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达沃斯论坛上说,当前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有相似之处,当时英德虽然贸易往来密切,但还是发生了战争,中日需要引以为鉴。该言论遭到中国强力谴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毕洛夫
材料二 此时,德国已经是欧洲响当当的第一陆军强国了。……但是,当一个陆军强国开始谋求海上霸权,开始建立强大海军的时候,英国人就坐不住了,感受到了强烈的威胁。
1898年,德国通过了加强海军的法案,规定到1904年,德国要拥有17艘战列舰,9艘装甲巡洋舰,26艘轻型巡洋舰;1900年,德国又提出第二个扩充海军计划,几乎把建造军舰的数目增了一倍。从此,德国开始集中全力发展海军。
——袁腾飞《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立体战争》
材料三 在当时,争夺制海权是一股思潮,美国海军将领马汉率先提出“海权论”,影响极大。马汉从争夺世界霸权的角度出发,提出制海权是一国力量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战略因素,海洋的主要航线带来巨大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以便有足够的商船与港口来使用。马汉同时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重要,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海军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
——袁腾飞《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立体战争》
材料四 2014年1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主持例行记者会。
问: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达沃斯论坛称,当前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有相似之处,当时英德虽然贸易往来密切,但还是发生了战争,中日需要引以为鉴.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答:日本领导人对历史的记忆不能错位。与其拿一战前的英德关系说事儿,不如直面历史,深刻检讨一战前乃至整个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都干了些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页
材料五 2014年1月24日,在瑞士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就日本首相安倍把中日关系比喻为一战前最终走向战争的英德关系作出回应。王毅说,这一说法时空错乱,莫名其妙。现在的世界与一百年前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世界和平是有保障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页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德关系紧张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采取这些政策的根本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争夺制海权的理由。(6分)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乃至于整个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干了些什么”的含义。列举“一战前日本对中国干了些什么”的事例。(8分)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史和新中国的外交宗旨两个方面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世界现代史教材目录(节选)的对比。
目录A 第一章 俄国十月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二节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 ——摘编自全日制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世界历史·现代部分》,1987年版 |
目录B 第一章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节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节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第三节 悄然转变中的中国社会生活 第二章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节 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 …… ——摘编自人教社《历史与社会·现代部分》上册,2011年版 |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12分,所指出的不同之处应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充分。)
扩张之路
美国在19世纪末的扩张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美国的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
(2)美国实行扩张政策的前提是什么?
(3)美国扩张战略在20世纪初取得了何种成果?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九年五月四日荣宗敬向国民发出《倡议书》
尊敬的各企业同仁们:您们好!
1915年前后,各帝国主义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我国内群众展开了声势浩大地反帝爱国斗争,社会上也涌现了实业救国的运动等,这些都使我们的企业取得了极大的增长,迎来了一个发展强劲的时期“短暂的春天”。可我们的企业的生存依然艰难,经常无冤无故地上交各种税收,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而国际市场却被外国资本家们阻挠着、垄断着。……
材料二 这些新兴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的商人阶层和劳动阶层,这些人不同于旧式的不关心政治的商贾和农民,而是对中国在帝国主义压抑下的困境很敏感,并且决心保卫国家利益。这些人大多数居住在城市……从1907年至1917年,这些阶层中至上有一千万人接收了近代教育,被灌输以一种强烈的民主主义者的决心,要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混乱的双重苦难在“救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至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荣宗敬发表《倡议书》的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具备社会转型的条件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70—198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与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比较表
时段 |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
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 |
1860—1870 |
5.5 |
2.9 |
1870—1900 |
3.2 |
3.7 |
1900—1913 |
3.7 |
4.2 |
1913—1929 |
0.7 |
2.7 |
1929—1938 |
−1.2 |
2.0 |
1938—1948 |
0.0 |
4.1 |
1948—1981 |
6.8 |
5.6 |
——摘编自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项影响世界贸易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并选取表格中任一时段用史实进行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究20世纪世界大战历史的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矛盾双方过分强硬、互不相让;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忍让退却。
材料二 “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反对侵略的伟大联合,就将陷于致命的危险。……我们拒绝同苏俄的自然合作,则将是最大的愚蠢。”
——丘吉尔
“当德国政府把自己的征服推广到其他民族的时候,任何欧洲国家都不能不认为是直接地、或最终地会威胁到自己。”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为争取和平而斗争(1938年9月-1939年8月)》
材料三 (一)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协约。
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一中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伟大联合”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前并没有实现,产生了什么后果?
(3)材料三中“宣言”是指什么?该宣言的签订有何意义?
二十世纪的战争和和平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国家的民族主义开始产生分化和重新组合,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民族主义以英法为代表,竭力维护和固守原有的民族利益、殖民利益和新获得的霸权利益不放……第二种类型的民族主义以德国和意大利为典型,这是一种把民族主义推向极端、最为反动的民族主义……第三种类型是东欧和东南欧众多中小国家的民族主义。这些一战后刚获得独立的国家是帝国主义列强弱肉强食、角逐争夺的对象,无法主宰其民族命运,最后被拖入大战的漩涡,付出了惨重的民族牺牲代价。
——摘编自程人乾《一战结束后民族主义思潮在欧美国家泛滥》
(1)一战爆发的原因可以用下列名词来解释,请给这些名词下简明定义并举例证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民族主义思潮出现分化的根源。并分析这种分化带来的各自影响。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场战争难以界定,但古往今来的世界性战争还是可以进行明确的:
第一次世界性战争是从15世纪出现的殖民战争开始的。这种以控制土地和资源、进行掠夺、奴役和剥削为目的的殖民战争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结束。
第二次和第三次世界性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场大战把全球绝大部分地区都变成了战场。
发生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是一种世界性的军事对峙,可谓第四次世界性战争 第五次是2 001年美国以“反恐”为由发动阿富汗战争。至今,全球性的“反恐”战争仍然看不到结束的尽头。
随着美国在2011年发布的军事战略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其“全球军事领导力”,这标志着美国正开启一场新的世界性的软实力博弈战——信息战。这场新战争可以认为是第六次世界性的战争。
——据2011年10月10日新华网专家访谈:美开启“第六次世界战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六次世界性战争的各自特点。
(2)朝鲜战争持续四年(1950——1953)有近20个国家参与,但材料没有把它视为“世界性战争”。这样做是否合适?为什么? (4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族主义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进一步促进,因为工业革命凭借其新的大众交流工具,使对公民进行有效的、无所不包的教导成为可能。因而,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欧洲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以后又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和平主义者对民族主义的非难着重于民族主义运动的暴力行为、与军国主义结合以及因爱国侵略主义(Jingoism)与沙文主义(chauvinism)而在民族间产生冲突。在某些国家,如德国,民族象征与爱国性的自负因与过去的战争相关而名声大坏。因此权力争夺和权力斗争一直是国际战争的真正原因,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之类的力量,不过是达到夺取权力这种目的的手段。
——摘编自凤凰网《民族主义解释》
材料三:这些“主权国家”以基督徒和“民族国家”的双重名义肆无忌惮地带着对自己以外的民族或国家的厌恶与藐视向世界宣战,用大炮说话,强迫文明古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就是民族主义中的扩张主义最初的外在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民族主义内含的进步“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自治运动”,正是对民族主义中反动的排外主义、扩张主义进行反抗斗争的结果,“正义战胜邪恶”为人类社会的法理,因而各国独立运动取得“节节胜利”自然合天意,符法理,顺民心。
——摘编自凤凰网《民族主义解释》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实质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权力争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会体现出什么特征?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民族主义与战争、和平的关系。
(15 分)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8 年 8 月 27 日,德、美、比、法、英、意、日、波、捷等 15 个国家的代表 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 公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巴黎公约》。主要内容是:缔结各方“斥 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 缔约各方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和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其他各国都可以加入本公约。该公约于 1929 年 7 月 25 日生效,截至 1933 年,加入者共计 63 个国家。……列强对公约还提出了各自的保留条件,这些条件集中到一点,就是各国都拥有自己“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的权利。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非战公约》签署的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非战公约》的内容进行评价。(7 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代之而起的是格雷伯爵这样的贵族政治论者所朦朦胧胧意识到的新的领袖、新的制度和新的意识形态。1918年的欧洲不同于1914年的欧洲,就像1815年的欧洲不同于1789年的欧洲一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世界的所有这些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深刻的政治结果。1918年,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8年欧洲与1914年欧洲的不同之处。
(2)用史实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世界的所有这些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深刻的政治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甚至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竞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文
请回答:
(1)德国提出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引用有关文字加以说明。
(2)双方对当时一战的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哥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引自1890年7月1日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材料二: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句我们将限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引自1911年4月本哈第著《我们的前途》
材料三: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注:这里指刚果)让出。……法国放弃它在那块 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巨大的变更!
——引自1917年7月14日《泰晤士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英国对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三说明英国对德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本哈第的态度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