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个阶段的经济现象,该表中的年份一、年份二最有可能是
A.1842,1856 | B.1861,1872 |
C.1897,1907 | D.1913,1919 |
有关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看法很多,下列哪一点看法缺乏足够的依据
A.敌对阵营的力量处于明显的优势 |
B.美国作为强大的经济实体一直站在德国的对立面 |
C.战争开始时候的军事战略决策是错误的 |
D.德国没有征服世界的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保障 |
一位史学家讨论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说: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使妇女的社会、经济力量突然获得发展。妇女就业人数增长到297万人,增加了80万人。过去,他们充当女侍,或待在父母身边,或依附于丈夫;现在,他们离家工作,甚至远离家乡,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这里描述的历史现象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北美独立战争期间 |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D.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 |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最终这只“火药桶”的引爆地点在( )
A.英国 | B.德国 |
C.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 D.塞尔维亚 |
下列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述正确的是
A.同盟国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它从事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
B.使参战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到了严重削弱 |
C.推动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迅速发展 |
D.被用于战争的杀人武器,战后一律销毁 |
1907年,英、法、俄三国调整关系,正式建立协约国军事集团。它们针对的对象是( )
A.德、奥、意 | B.德、美、奥 | C.日、奥、意 | D.德、奥、比 |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以下材料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敌对国”指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
②威尔逊的参战演说发生在1914年
③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推动了美国参战
④美国参战后与英国协同作战
A.①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 )
A.拿破仑战争 | B.普法战争 |
C.第一次世界大战 | D.第二次世界大战 |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一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说明( )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
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 |
C.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
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加速疾病的传播 |
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纷纷亮相战场。英国首次使用右图中的武器是在( )
A.马恩河战役 |
B.索姆河战役 |
C.凡尔登战役 |
D.日德兰海战 |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通史·西欧》中描述这样一场近代战争:“两个国家间的胜负,以进攻国的优势转变为溃败而告终。战胜国不仅再一次宣告了工业的力量,也开启了新兴大国挑战这个旧的大陆主人的序幕,并为战胜国日后恶行埋下了伏笔。”材料中的这场近代战争应指( )
A.英荷战争 | B.英法战争 |
C.普法战争 | D.法俄战争 |
下图为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图中的数据主要说明( )
A.战争使西欧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工业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 |
B.德国工业水平接近英国 |
C.战争带来了饥饿和灾荒,战火将村庄化为灰烬,作为主战场 的法国损失尤为惨重 |
D.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 |
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