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纷纷亮相战场。英国首次使用右图中的武器是在(    )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海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究20世纪世界大战历史的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矛盾双方过分强硬、互不相让;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忍让退却。
材料二  “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反对侵略的伟大联合,就将陷于致命的危险。……我们拒绝同苏俄的自然合作,则将是最大的愚蠢。”
——丘吉尔
“当德国政府把自己的征服推广到其他民族的时候,任何欧洲国家都不能不认为是直接地、或最终地会威胁到自己。”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为争取和平而斗争(1938年9月-1939年8月)》
材料三 (一)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协约。
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一中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伟大联合”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前并没有实现,产生了什么后果?
(3)材料三中“宣言”是指什么?该宣言的签订有何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    )

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
材料一   北洋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自主决策,而是受到列强的影响。中华民国时任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扶持亲日派和亲美派,北洋政府内部在参战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后来随着美日达成妥协,最终中国在1917年对同盟国宣战,但是并没有派出军队到欧洲,只是向协约国提供了十几万劳工作为后勤支援,所以说中国军队当时并没有与德军交战过。
材料二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胜利而告终,消息传来,中国文化名宿蔡元培振臂高呼:“劳工神圣!劳工万岁!”蔡先生发出这样的呼声,是因为中国北洋政府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终于也成了战胜国之一。而在这之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历次的对外战争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告终。虽然这个胜利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但它毕竟给这个东方古国增加了自信,“五四运动”就是在作为战胜国依然无法收回自己的青岛领土这一背景下爆发的。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作为中国的代表参与战争的,是以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他们为协约国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其中有数千华工最终埋骨异域。
材料三   一战对中国的影响利弊兼有,正面的是唤醒了中国的民族主义,负面的是过分唤醒了民族主义,使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路至此发生极大分歧,中国不再埋头学习西方(欧美)和东方(日本),而是加入了一个北方(苏联)的因素——列宁和苏联。中国的历史从此走向另外一条路,这条路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可能还有待于观察,毕竟今天的中国依然在这条路上走,尽管又有许多修正。历史研究说到底就是“盲人摸象”,一战距今不过百年,许多面相我们还不可能认识清楚。历史常说常新,相信随着新史料的发掘,人们对一战的解释会越来越接近历史真相,重构一个完整的大象,而不是每人只看到了大象的一只腿或那只突出的大鼻子。
(1)依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一、二相关内容分析中国参加一战的背景及影响
(2)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却没有以战胜的姿态出现,请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析其中原因及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在1914年英国和德国开战的那天晚上,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望着白厅的灯光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都要熄灭了。我们此生将不会再看到它们亮起来了。”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欧洲已不再向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场。”
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
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14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来自欧洲的军火和钢铁方面的订单使美国的工业生产更加活跃起来。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欧洲的债权国,拥有了世界40%的财富。在这次战争中,美国和英国、法国等国家一道成为了战胜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种“整个欧洲的灯光都要熄灭了”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灯光熄灭”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A.法德矛盾是当时国家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结盟
C.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商品市场而互相勾结
D.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争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C.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4年7月29日,美国驻伦敦大使致函威尔逊总统:“如果真的发生一场大战,欧洲的进步将遭受重大挫折,而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能够支持这一预言的史实有( )

A.战后美国开始支配欧洲事务
B.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C.美国在国联中地位举足轻重
D.美国获得了德国部分殖民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最终这只“火药桶”的引爆地点在(      )

A.英国 B.德国
C.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D.塞尔维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说过:“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这里的“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含义是(    )

A.欧洲大陆的争霸主角由法德变为英德
B.欧洲大陆的争霸主角由法俄变为德俄
C.欧洲的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争霸的主要矛盾]
D.一战爆发,战争范围从一洲扩展到三洲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站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述正确的是

A.同盟国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它从事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B.使参战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到了严重削弱
C.推动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迅速发展
D.被用于战争的杀人武器,战后一律销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向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德意志帝国是在以武力建立的新的国际结构中最强大和最显赫的国家,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从来没有像20世纪初期那样保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如今,在全体青年人中实行一年、二年甚至三年的义务兵役制已经习以为常。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除了少数几个爱采用耸人听闻手法的作家以外,所有的人都希望欧洲和平。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到来。 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国际上的无政府状态》
(1)根据材料,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众在战争爆发中的作用”的看法。(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手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杭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典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1)根据材料,概括双方对当时战局的看法。
(2)根据材料,分析双方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责任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在研究一战爆发的有关史实时找到了以下因素。下列各项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排列起来,正确的是(  )
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
⑤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①→③→⑤→⑥
C.④→①→②→⑤→③→⑥
D.①→④→③→②→⑤→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