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的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国资本的侵略 | B.官僚资本的重压 |
C.封建官僚的排挤 | 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
表1 1937—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代 |
工厂 |
占全国比重 |
资本 |
占全国比重 |
工人 |
占全国比重 |
1937年 |
1 9家 |
O.48% |
305.2万元 |
O.82% |
5787人 |
1.26% |
1942年 |
546家 |
20.56% |
16931万元 |
8.8% |
33074人 |
1 3.7% |
A.西北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重心
B.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
C.抗战促进西北民族工业发展
D.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致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克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
1942年5月前后,日军曾提出要“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或签订租约租用这两家工厂,荣德生都严词拒绝;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也不答应。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下列有关材料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
B.民族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完成反帝的任务 |
C.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
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
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规定:中美两国国民相互在对方国家享有居住、旅行、经商、租赁土地、文化教育、宗教等各方面同等的权利;在进出口贸易中享有平等的税率;双方军舰可以在对方口岸、领水内自由航行。对以下该条约性质的判断,最恰当的是
A.是不平等条约,因为奉行强权政治的美国不会履行条约义务 |
B.是平等条约,因为条约规定了中美两国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 |
C.是不平等条约,因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落后于美国 |
D.是平等条约,因为条约反映了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1942年5月前后,日商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严词拒绝。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下列有关表述,不准确的是
A.民族企业要发展,必须完成反帝任务 |
B.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
C.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
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
下表为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
占工厂 总数比例 |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
占工人总数比例 |
1937年 |
16% |
4.4% |
7.3% |
1942年 |
58% |
78% |
49% |
上述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抗日战争的影响 B. 抗日根据地扩大
C. 国际援助的增多 D. 民营工业的发展
该图为“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对其叙述正确的有
①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马鞍型发展的特点,这与王朝更替下小家经济的特点有关
②中国古代经济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步超过了中国古代
③由于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和中国近代工业经济的发展,19世纪末于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④由于战争和不利的政策等原因,1936-1949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A.4个 | B.3个 | C.2个 | D.1个 |
某报曾刊载:今天的上海市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 )
A.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美国经济侵略创造了条件 |
C.一战前夕掀起抵制日货、提倡美货的群众运动 |
D.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减免大量美国商品的进口税 |
导致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是( )
①通货膨胀政策 ②官僚资本的压迫 ③美国的经济侵略 ④日本的侵华战争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厂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克尔刻”。它
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②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③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引起了近代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艰难而曲折,其中,陷入绝境的是在 (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十年内战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518家。这种增长状况表明
A.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 B.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 |
C.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 | 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 |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三国在华势力的消长
②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投资迅速增长
③两次国共内战期间,列强对华投资总额均有缩减
④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