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八尺车床,美式为纯钢流线型,装有电风扇,只需二百四十万元法币,而一部中国厂造,设备简单之车床,需一千万元以上。棉花在上海需十万元法币一担,而美国上等米米特林棉,只需九百元法币一担。”造成此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党当局( )
A.对民族资本的支持,无限度鼓励外货进口 |
B.对民族资本的支持,严格地限制外货进口 |
C.对官僚资本的支持,无限度鼓励外货进口 |
D.对官僚资本的支持,严格地限制外货进口 |
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规定:中美两国国民相互在对方国家享有居住、旅行、经商、租赁土地、文化教育、宗教等各方面同等的权利;在进出口贸易中享有平等的税率;双方军舰可以在对方口岸、领水内自由航行。对以下该条约性质的判断,最恰当的是
A.是不平等条约,因为奉行强权政治的美国不会履行条约义务 |
B.是平等条约,因为条约规定了中美两国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 |
C.是不平等条约,因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落后于美国 |
D.是平等条约,因为条约反映了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致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克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
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
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 |
D.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
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 | B.农民阶级的愚昧落后 |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两次高潮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的支持 | B.有利的国际环境 |
C.社会性质的改变 | D.民族独立的实现 |
根据下图示意路线判断,该图应是
A.国共对峙红军长征路线图 | B.国民革命北伐战争路线图 |
C.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路线图 | D.解放战争解放军进军路线图 |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时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国家 |
① |
英国 |
② |
美国 |
美国 |
③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英国、美国、美国 B.美国、日本、美国
C.英国、日本、美国 D.美国、英国、日本
1938—1941年间,西南地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这说明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
B.抗日战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C.中国形成行业齐全的工业发展格局 |
D.“实业救国”的热情高涨 |
1943年6月7日,上海某报刊登《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限制利润,为统制经济主□(注:原文无法辨识)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安定民生,为战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因此,上述 两种条件的配合,乃是其绝对的必要性。”文章宣传了当时在上海、武汉等地推行的经济统制政 策,这种政策
A.利于日本掠夺中国战略资源 |
B.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
C.利于市场繁荣和民生的改善 |
D.限制利润符合节制资本思想 |
据统计,直到1946年11月,中国西部的15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2045家,占全国总数的38.7%。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15个省市的平均数为136.3家,东部24个省市平均拥有134.5家,西部略高于东部。这表明( )
A.东西部经济水平具有均衡性 |
B.东部金融水平稍微低于西部 |
C.持久抗战影响国家金融分布 |
D.金融发展与解放战争的关系 |
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
“l937年底全国(除东北地区)共有工厂3925家,其中上海就有l235家,约占总数的31%,其他沿海各省共2063家,约占总数的52%,内地各省所有工厂只占总数的17%左右……截至1945年,战时向政府注册登记的后方新设工厂共计4382家,西部地区就占了90%。”这一变化说明
A.抗战彻底改变了战前不合理的工业内部结构 |
B.抗战一定程度改变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
C.大后方已消除了西部与东部工业的差距 |
D.民族工业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 B.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
C.转嫁战争负担 | D.强化物资管制 |
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1937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1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4.4%,占工人比例为7.3%;1942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5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78%,占工人比例为49%。上述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家实施“实业救国” |
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C.民族企业内迁和实行战时体制 |
D.美英等国全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