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原因是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B.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 |
C.它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 D.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
C.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
D.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
从民国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集合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革命派力量壮大 | B.出于对议会政治的渴望 |
C.法制法规的健全 | D.民族资本主义长足发展 |
上课的时候,讨论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有几位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史实与逻辑的是( )
A.民国建立,清帝宣布退位,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结束,说明革命胜利了 |
B.袁世凯称帝,君主专制又回来了,民国不再有民主共和,说明失败了 |
C.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说明民国与清朝一样专制,革命自然是失败的 |
D.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民国由此进入法治轨道,说明革命成功 |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 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
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 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说明( )
A.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B.革命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
C.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斗争精神 |
D.北方社会矛盾比南方缓和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司法总长伍廷芳指出:“审判官之独扼法权,神圣不可侵犯,其权之重,殆莫与京(大)也……审判官为法律之代表,其司法之权,君主总统莫能干预。”这段材料反映了
A.对审判官独断专行的反对 | B.对司法独立精神的支持 |
C.维护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精神 |
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民主化并没有真正实现,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在制度层面上取得了成功。这种情况出现的标志是
A.中华民国成立 | B.戊戌变法 |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D.宣统帝下诏退位 |
“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那种主义。”“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子了。”材料( )
A.批评了三民主义的不足 |
B.反映了作者阶级属性的变化 |
C.指明了中国社会的方向 |
D.说明了反封建战线的分裂 |
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经济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显示了
A.国民权利和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 B.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D.革命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
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 |
B.打击了北洋军阀统治 |
C.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第一枪 |
D.促成了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 |
历史教学中运用逻辑图能帮助学生简化历史信息,直观有效地认识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联系。下图是一幅有关辛亥革命的逻辑关系图。依次填入序号中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袁世凯、立宪派旧官僚、帝国主义列强、革命党人 |
B.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革命党人、立宪派旧官僚 |
C.革命党人、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立宪派旧官僚 |
D.革命党人、帝国主义列强、袁世凯、立宪派旧官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