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912年1月5日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在一封信中写道:“《官话报》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强烈支持清廷的报纸,但该报昨天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材料说明

A.辛亥革命已取得完全胜利
B.民主共和已成大势所趋
C.清帝已经决定宣布退位
D.南北和谈已经取得成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李泽厚说:“遗憾的是,就在这期间,也就是在1908年,慈禧死掉了。如果她早死十年就好了,戊戌变法可能成功;如果她晚死十年也好,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了。”在李泽厚看来

A.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B.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
C.戊戌变法失败根源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慈禧的死有直接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图强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②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③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A.经济工业化 B.政治民主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技现代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看民国风景,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民国范儿”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外国传教士的影响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辛亥革命的影响                  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初期,中国某政府在建立时曾把下列歌词作为国歌广泛传播:“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个政府“揖美追欧”的表现有(   )
①实行三权分立      ②实行内阁责任制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   ④鼓励发展工商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清末新政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 “……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

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的秩序
C.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 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