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致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消除了封建割据
B.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
C.政府大力扶植私人资本
D.对外侵略得到了大量资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   )
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  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      ④.到广州吃西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避免成为亡国之君,但最终还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

A.“百日维新”所实行的措施违背潮流 B.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和破坏
C.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 D.袁世凯的暗中告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要贡献是

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实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C.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沉重打击了清朝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于百日维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制度的不断创新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下列中外改革中,可能导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是:①商鞅变法  ②戊戌变法  ③彼得一世改革 ④明治维新( )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
①解放思想    ②建立社团    ③兴办学堂    ④创办报刊    ⑤提倡女学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19世纪末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形成了阅报的风气,其中在维新思想传播方面影响最大的报纸是

A.《时务报》 B.《申报》 C.《苏报》 D.《民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表述错误的是(     )

A.脱离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B.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C.改革方法:采取革命方法,不符合国情
D.幻想依赖:对列强抱有幻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国家思想”中解说了“国家”和“朝廷” 两个概念的差异。梁启超说:“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原意为吃禾苗的两种害虫,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提出了救亡图存的要求
B.反映了社会契约的精神
C.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
D.宣传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的意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