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这说明维新变法
A.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 | B.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
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 D.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陈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办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请完成:
(1)据材料概括上述人物的观点和主张。
(2)上述思想反映了哪个阶级的要求?有何影响?
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
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
C.取消重叠机构,裁汰冗员 |
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 |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
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 |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
D.投资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此旨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百日维新 | B.戊戌政变 | C.清末新政 | D.预备立宪 |
康有为《公车上书》中的下列观点能够体现戊戌变法主要特征的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 |
B.“迁都定天下之本” |
C.“练兵强天下之势” |
D.“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 |
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组织保国会
②创办《万国公报》
③第一次上书光绪帝
④发起公车上书
A.③④②① |
B.①②③④ |
C.①④②③ |
D.③①④② |
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
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借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 )
①掠夺中国的关税收入 ②获取高额回扣和利息 ③获取更多的政治特权 ④成为侵华霸主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 |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 )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内因是( )
①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③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④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甲午战后,清政府的节支增收措施( )
A.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 | B.减少了清政府的支出 |
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 D.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