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
①解放思想 ②建立社团 ③兴办学堂 ④创办报刊 ⑤提倡女学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
百日维新措施中,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是:
A.各省保荐人才 |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
C.废除八股取士 | D.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工商业 |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 B.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
C.认为中国“民智末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 D.对封建势力的让步、妥协 |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 )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
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
C.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
D.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①不敢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②依赖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在变法中没有提出自己的核心主张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维新变法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 | B.强学会的成立 |
C.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 | D.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
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奉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帝指的是 ( )
A.道光帝 | B.咸丰帝 | C.光绪帝 | D.宣统帝 |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实现富国强兵 |
C.引领思想启蒙 | D.建立民主政治 |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 )
A.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B.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与救亡图存的民族要求结合起来 |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