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高升学校高二下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中国古代小农生产最基本的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 B.铁犁牛耕 | C.石器锄耕 | D.个体经营 |
中国古代耕犁已相当完善的标志是( )
A.耦犁出现 | B.犁壁出现 | C.耧车出现 | D.曲辕犁出现 |
北宋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A.洛阳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
B.“草市”和集镇开始出现 |
C.“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
D.开始设立专门管理“市”的机构 |
新船路开辟的影响,最重要的是( )
A.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
B.打破各文明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通道 |
C.大量贵金属流人西欧,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
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区别在于( )
A.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 | B.各种新发明层出不穷 |
C.带来社会生产力巨大飞跃 | D.社会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 |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
A.商品经济停滞不前 | B.官营手工业开始没落 |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D.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见下图),即政府对粮食、棉花、食用油等采取统购统销政策。对这一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保证了人民基本生活物资的需要 |
B.是在物资比较丰富的条件下实行的 |
C.缓和了生活必需品的购销矛盾 |
D.在当时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
我国第一批开放的经济特区是( )
A.深圳、香港、海南、珠海 | B.深圳、汕头、海南、珠海 |
C.深圳、厦门、海南、珠海 | D.深圳、厦门、汕头、珠海 |
我国对外开放的体系是(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C.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
D.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
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 )
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 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 ④.到广州吃西餐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近代化的趋势 | B.自由平等精神 |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电视 | B.电影 | C.报纸 | D.广播 |
下图反映了罗斯福新政中,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的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
B.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
C.通过工业复兴法 |
D.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
新经济也就是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这一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使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的是在( )
A.20世纪80年代 | B.20世纪90年代 |
C.20世纪70年代 | D.21世纪初 |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
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 B.实施新经济政策 |
C.优先发展重工业 | D.实行农业集体化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A.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 |
B.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
D.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束缚 |
B.国内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 |
C.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的错误政策和路线 |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
战后初期,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不包括( )
A.世界银行 | B.世界贸易组织 |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D.《关税与贸易组织》 |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国股市受到重创,冰岛、巴基斯坦濒临国家破产,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在此情况下又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化的再思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受到的损失最大 |
B.发展中国家处于完全不利地位,应该抑制全球化 |
C.为了维护本国金融安全,不要对发达国家开放金融市场 |
D.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可能减少对发达国家的金融依赖程度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开始出现。1999年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全球化示威活动,并导致会议无果而终。在此后一些重大国际会议期间,都爆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和抗议活动。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 )
A.不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愿望 | B.是一把有利弊的双刃剑 |
C.不利于各国经济长远发展 | D.是一种新殖民主义的形式 |
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包括( )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②两极格局的瓦解
③国际分工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依赖
④跨国公司的推动作用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面三幅图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欧元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
B.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
C.世界银行主宰世界经济 |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
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
D.各国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八大”根据综合平衡的原则,明确提出,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和城市的需要,积极发展重工业,并且大力发展农业,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
——摘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65年中央明确指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渐改变工业布局。”
——1965年9月,国家计委《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材料三 1978年、2007年我国产业结构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50~70年代末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措施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三中的图说明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并指出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探究题: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材料三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中的“他”指谁?他的“新政”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具体指什么经济体制?并指出该目标确立于党的哪次代表大会?
(4)纵观上述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你能得出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