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这表明
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 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
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 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
A.科学知识 | B.企业管理制度 |
C.政治制度 | D.教育制度 |
戊戌变法运动是( )
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③一次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翼。概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依。”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
B.变法没能如期所望,感到困惑 |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
A.烈士精神 | B.种族成见 | C.浪漫性格 | D.厌世心态 |
某学者曾对晚清时局疾呼:“民权则志在必行,公理则今日万不能尽行也。盖今日……由君主而至民主,正当过渡之世,……万无一跃超飞之理。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由此推论他最可能赞同
A.洋务运动 | B.清末新政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康有为是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为推动维新变法付出了巨大努力。下列关于其经历或主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提出改革措施 |
B.1898年发表《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
C.维新变法期间译著《天演论》,宣传民权学说 |
D.他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尽管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选择康有为。康有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变法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
B.维新派缺少自己的武装力量 |
C.康有为缺乏变法的必要资金 |
D.变法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 |
李鸿章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之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深愧焉。”使李鸿章感到惭愧的“废制之事”是指 ( )
A.改革军事 | B.改官制,裁冗员 |
C.设议院 | D.设立铁路矿务局 |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 B.时间 | C.参加者 | D.地点 |
研究者发现,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思想界在讨论中国的这种问题时,大都不再使用传统的儒学语言,而改为运用近代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语言。这种现象说明( )
A.传统的君主政体已不再为资产阶级所认同 |
B.清朝专制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 |
C.戊戌变法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