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评论某位历史名人时说:“广东举人多的很,为什么 独独那么有名呢?因为他是公车上书的头儿,戊戌变法的主角”。这里的空格处应该填谁的名字?( )
A.孙中山 | B.康有为 | C.洪秀全 | D.谭嗣同 |
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孙中山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是外交部长。康有为此前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作的最大贡献是
A.开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 |
B.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思想主张 |
C.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提倡爱国救亡,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
D.宣传民主、科学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谊。”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
某班同学学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拟定的部分研究题目。其中不准确的是
A.《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
B.《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百年基业》 |
C.《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
D.《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A.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
B.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
C.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
D.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政治理念的异同 | B.证明甲午战争日胜我败的历史原因 |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 | D.质疑德相俾斯麦的评价 |
有人这样评论康有为的教育行为:“先生之诲人也,……非欲养成死啃章句之陋儒,故草堂相处,往往脱略行迹。凡所以启发智慧者,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术政治,表里相结合。所谓坐而言,能起而行之者也。” 可见康有为 ( )
A.反对儒学,注重培养实用人才 | B.注重培养科技人才 |
C.注重言行一致 | D.注重培养维新变法的政治人才 |
有人评价百日维新“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直接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措施有
①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②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④选派学生到国外留学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A.君主专制政体 | B.总统共和政体 |
C.君主立宪政体 | D.议会共和政体 |
百日维新时期,法令叠出,所颁诏令未曾提及
A.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 B.在京师设立大学堂 |
C.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 D.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提出上述建议的是
A.魏源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