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兼容并包” |
戊戌变法运动是 ①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②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③一场贯穿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①到上海租界拜访好友
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
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
下列对于百日维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
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提出上述建议的是( )
A.魏源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
C.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
D.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
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材料说明( )
A.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 |
B.近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儒家思想 |
C.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 |
D.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 |
《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一位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社会:“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下列事件不能印证以上观点的是(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的所说的“新观念”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体西用 |
C.立宪代议 | D.三民主义 |